【明報專訊】全運會進入白熱化階段,男子舉重項目的多個級別金牌戰正陸續上演。觀眾看賽事時或許觀察到,不少力量型運動員的體型都較矮小,或會疑惑:難道因為太年幼接受培訓影響發育?或是練某類運動會阻礙長高?
常說運動強健體魄,鼓勵從小培養運動習慣。家長既希望小朋友健康成長,也關心他們的身高。負重訓練會否造成反效果?小朋友什麼時候開始鍛煉更佳?
迷思:負重訓練壓到骨骼「生唔高」?中大體育運動科學系助理教授潘梓竣指,外國有不少科學研究發現,適當的負重訓練非但不會限制身高發展,反而對骨骼發展有好處。這類阻力訓練可刺激骨骼生長,增加骨密度,預防骨質疏鬆。大家可能觀察到舉重運動員都普遍偏矮,因此誤會舉重影響身高,其實是倒因為果。教練挑選身材較矮小的運動員,估計是基於槓桿原理;運動員四肢較短,意味着舉重的垂直距離較短,相較身高較高的人,舉起相同重量時所需力氣和能量更小。
2至10歲 訓練基礎運動能力提起健身,大家會即時想起健身室器械鍛煉,但潘梓竣指,健身概念其實很廣泛。運動科學角度而言,健身泛指「透過體力活動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」。不同群體有不同需求,提升運動表現、增強體魄或改善體態。清晰目標,保持良好心態,以正確動作健身,建立良好的運動基礎。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引,5至17歲兒童和青少年應:
.每天至少做60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活動,且多數為帶氧運動;及
.每周至少有3天做劇烈強度的帶氧運動,以及強化肌肉和骨骼的活動
潘梓竣建議以青春期前後作為分界線,調整訓練強度。未踏入青春期的兒童(約2至10歲),可以做相對簡單的肌肉運動,以訓練「基礎運動能力」為目標。2至7歲階段最重要的基礎運動能力,是跑、跳、投、接、踢、平衡、擊打等;這些是日常生活中必須的技能,要求身體協調,才能做好動作。健身有助打好協調的基礎,有利長遠建立運動習慣,甚至發展專項運動。相對於孤立式訓練,即集中訓練單一關節和肌群,兒童應多做全身多關節動作,為整體協調和控制打好基礎。建議利用自身體重來訓練,例如掌上壓、蜷腹、深蹲等,毋須使用太多健身器械,已足以給予肌肉阻力,達到鍛煉效果。
踏入青春期 器械操肌練爆發力青春期開始(約10至18歲,女孩略早1至2年),身體出現顯著荷爾蒙變化,發育速度加快,生長激素提升。此時可加入強度較高的肌力訓練,可使用器械來提升肌肉量、速度和爆發力。中國香港功能體適能及運動表現總會總幹事紀榮賢(Barry)認為,青少年踏入15歲後,可嘗試自由重量訓練,例如使用槓鈴、啞鈴等無固定重量設備作力量訓練。
過重兒健身助建自信除了強身健體,健身也能幫助青少年建立自信心。潘梓竣觀察到,兒童及青少年肥胖問題日益嚴重,過重兒上體育堂時,未必能掌握跑步等注重鍛煉心肺功能的傳統運動。「他們打籃球或跑步都會輸給同學,令他們投身運動意欲降低,造成惡性循環,不做運動,體能就會更差。」這些過重學生體型較大,相對肌肉較多,接受肌力訓練反而表現較好。透過健身,可以改善他們的基礎運動能力及肌肉力量,之後再做傳統運動就能提升自信心。另外,健身講求建立恆常訓練習慣,需要付出時間和心力,才會看到進步;因此訓練能提升紀律,可謂一舉多得。
■入門動作3招操全身肌肉 提升協調力體能教練紀榮賢示範3組入門的健身運動,有助訓練全身肌肉及提升身體協調。
1.雙壺鈴挺舉選擇合適重量的壺鈴,雙腳與肩同寬站立;兩個壺鈴放在地上,髖部和膝蓋彎曲,雙手各握一壺鈴做出挺舉動作。
2.健身雪橇按自己水平加載適當重量在雪橇上。雙手握雪橇把手,保持核心、肩膀、後背收緊。腿部發力,用腳跟推進,身體微前傾推動雪橇,保持穩定速度。
3.藥球深蹲在牆前站立,雙腳打開與肩同寬,雙手抱藥球向下蹲,保持胸部挺起,背部挺直,確保膝蓋不超過腳尖;腳跟用力推蹬,迅速站起並伸展手臂,將藥球朝牆投擲。
註:器械重量及訓練密度應按個人能力調節,訓練前建議諮詢專業教練
文:盧侃兒編輯:梁小玲美術:劉若基facebook @明報副刊明報健康網:health.mingpao.com
電郵:feature@mingpao.com
[健康]
